把党旗插在最难处——朗山路站攻坚背后的“红色引擎” | ||||||
| ||||||
在深圳繁忙的地带,科技北二路与朗山路交汇处,朗山路站正悄然发生着改变。7月中旬,这座位于城市腹地的车站顺利实现基坑开挖,标志着工程进入了实质性攻坚阶段。 但鲜有人知,在这场看似“顺利”的节点背后,是一场长达数月的艰难突围战。 当施工难题层层交织、外部协调步履维艰,是谁冲在了前面?又是谁在看不见的深夜与酷暑中,一寸一寸地将“开挖节点”向前推进?答案,藏在施工现场里那一面面迎风飘扬的党旗、团旗之下。 把支部建在最难处 朗山路站建设之难,并不在于结构复杂,而在于“动不得”的外部环境。 穿行于地下的,是密如蛛网的高压电缆与通信光缆,管线密布,路径交叉,牵一发而动全身;地面交通流量大,交改方案几经周折;作业场地有限,每一步施工都必须精确到寸。现场推进过程中,一度陷入多重“卡脖子”的被动状态。 面对棘手的事情,支部党员们没有回避问题,而是主动“沉”到矛盾的最前线。支部书记潘孟君带头成立突击专班,党员骨干主动“请战”,将组织体系从会议桌前延伸到基坑内与管线旁。哪个任务最艰巨?哪项手续迟迟未能推进?哪条线路图纸模糊?党员们带着问题逐一对接、复盘、再跑现场。 他们不是在“协调”,而是在“解扣子”。分管朗山路站建设的副经理朱辉在推动电缆迁改方案优化时,带领技术团队日夜攻坚,反复修改10余稿,电缆线的避让路径在现场试验比对中被一厘米一厘米推敲出来。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,只有“今天能不能再推进一点”的思考;没有“惊天动地”的阵仗,只有每日碰头会上那张被反复勾画的作战图。 党支部的作用,从来不止于“组织保障”。当党旗飘在施工最前线、党员带头啃硬骨头时,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力量源泉。 用“党建+”机制,打通协调壁垒 朗山路站之难,在场内,也在场外。 现场建设之所以艰难,不止因为车流密集,更因这块区域主体多、变量大、牵扯广:有外资企业、有电力公司、有通信运营商、有交警、街道、市政单位……每一个都是“外部变量”,协调不力,就会层层拖滞。 面对复杂的导改方案、多头管线单位、交通管理等多方主体,项目部没有“等、靠、要”,也没有将这些问题“甩给上级部门”,而是打破“单打独斗”格局,党支部副书记、副经理周航主动牵头与外部单位搭建起“党建+联建”机制,将“条块分治”的外部关系变为“纵横协同”的攻坚合力。 交警部门的支持、管线单位的理解、街道的配合……都不是自然而来的“配合”,而是党员干部们怀揣着着对项目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带头一家一家跑、一次一次沟通,赢得的信任和认可。 这一套“红色机制”,让协调不再只是推诿与等待,而成为推进与联合的引擎。 一群年轻人,挑最重的担子 如果说组织体系是骨架,那么青年力量,就是项目最鲜活的血液。他们用最基础的工作,干出最关键的成果;用最年轻的肩膀,扛起最重的责任担当。 在朗山路站基坑验收前的冲刺期,有一项不体面却极关键的工作——短时间内全面清理场地杂物、堆土、临时构筑物,为验收扫清“障碍”。7月的深圳,地面蒸腾着热浪。项目未强制安排,但项目各部门的青年们主动站了出来。 “我们来扫,杂物我们搬。”青年突击队快速在朗山路站北区集结,烈日下,他们肩扛手搬、清扫场面,汗水渗透工衣,背影在现场里穿梭。他们是一群“95后”“00后”,但他们没有抱怨,没有退缩,只是默默完成每一项指令、跟紧每一轮节奏,展现出一股拼劲与细致。 其中工程二队队长唐任林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,为尽早破解朗山路站的困境,长期吃住在现场一线,在短短15天内就高质量完成了电缆、光缆等重点障碍物的清理任务,为朗山路站现场验收一次性通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这支青年队伍,也在一次次实战中淬火成钢,在埋头实干中迅速成长。 朗山路站的阶段胜利,不光是一次“协调上的成功”,更是一次组织力、凝聚力、战斗力的集中体现。而这股力量背后,是一群敢挑重担、敢于直面困难的党员、青年,是他们在每一个最难处、最沉默处、最看不见的地方,默默撑起了现场建设的希望与方向。项目建设从来都不仅是“钢筋混凝土”,更是一次次精神的锤炼与组织的实践。朗山路站的建设,向我们展示了党建在攻坚破题中的现实意义与组织价值: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,而是冲在难点上的人;不是完成任务的形式,而是推动实事的支点。 接下来,深圳地铁15号线五工区项目将继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履约,把党团组织真正建在工地心脏、建在任务深处,在每一个关键节点、每一处施工难点,让党旗、团旗高高飘扬,为实现项目高质量履约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。 | |||||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