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境突围——梅山灌区大坝工程项目导流洞贯通

日期:2025-08-05 来源:梅山灌区 作者:何溶 蒋涛 摄影:蒋涛 字号:[ ]

“轰隆!”一声沉闷而有力的巨响,伴随着震感从山体深处传来。8月3日,梅山灌区大坝工程导流洞顺利贯通!烟尘腾起,灯光穿透幽深的洞廊,照亮建设者们疲惫却无比激动的脸庞。这贯通的一瞬,标志着梅山灌区工程成功突破了最艰巨的“卡脖子”环节,为大坝主体施工抢回了宝贵时间,为实现安全度汛和总体通水目标奠定了基础。

导流洞作为大坝工程的“咽喉”,承担着在后续大坝主体混凝土浇筑及上升期间,将镇溪河水安全引离大坝基坑,确保施工在“干地”环境中进行,并为大坝安全度汛提供坚实保障的核心使命。梅山项目导流洞总长283.1米,设计为180°城门洞型,衬砌完成后断面尺寸为5米×6米(宽×高),穿越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,集顺坡岩层、断层破碎带、泥夹石等不良地质于一体,其施工进度直接关系着围堰填筑与大坝基坑开挖的起点。它的贯通,如同为整个工程注入了一剂强心针,为后续大规模坝体填筑、混凝土浇筑及金属结构安装扫清了最大障碍。

顺利贯通的背后,是全体参建者迎难而上、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。 导流洞施工过程中,项目部全体人员直面重重困难,积极克服地质条件复杂、岩体破碎多变等一系列严峻挑战,精心组织、科学调整施工方案,强化现场管理,确保充足的人力资源、资金保障及设备材料供应,并严格把控施工质量与安全,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导流洞贯通任务。

台阶法巧解降水困局。导流洞出口底部高程低于芭蕉园电站正常蓄水位,前期协调芭蕉园电站降水阻力重重。“水位迟迟降不下去,导流洞该怎么开挖?”总工程师刘亭看着水位线直摇头。“时间不等人,我们采用台阶法开挖,先挖水面以上部分,后续芭蕉园电站降水后,再进行下半洞开挖!”技术团队提出“台阶法开挖”的灵活策略——先抢水上,再攻水下。

最终,项目部利用短暂协调争取到的有限低水位窗口期及自然枯水期,优先、快速开挖出口段水面以上部分,形成初步轮廓并完成该部分支护,为整体掘进争取宝贵时间窗口。

管棚支护力保出口安澜。施工期间还面临着出口岩石极度不完整、岩石破碎、节理裂隙发育且多为泥夹石的问题,原洞脸支护方式无法满足进洞要求,“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!”技术管理部吴刚看着施工区域,眉头紧皱。“我们必须强化支护措施,确保安全进洞!”经与设计、监理、业主等参建方深入研讨,果断采取管棚支护方式,在洞脸轮廓线外拱部预先施作密集的高强度钢管,形成一道坚固的“承载拱”,显著提高围岩整体性和自承能力,安全、顺利地实现了破碎岩体条件下的安全进洞。

多重防护加固不良地质段。受不良地质影响,导流洞在0+259桩号施工受阻,常规洞内措施难以独力支撑。项目部迅速组织专题研讨会,针对不良地质的特性,制定“洞内固结灌浆+地表固结灌浆+管棚”的立体化加固方案,通过协同发力,构筑多重防护体系,最终安全穿越这段“地质雷区”。

双向掘进保工期。为“抢时间、赶进度”,项目部决定采取双向开挖的方式,通过修筑R1道路及延伸段、L4临时道路,打开导流洞进口工作面,确保材料运输道路通畅。同时与设计沟通优化进口边坡开挖支护方案,快速进洞开挖施工,确保导流洞按期贯通。

安全监测守防线。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,项目始终将安全文明施工视为工程建设的生命线。在出口水下开挖段、不良地质段等高危区域,设置强化监测点(收敛变形、涌水、有害气体等),增配专职安全员,实行24小时巡查。严格执行“短进尺、弱爆破、强支护、勤监测”的掘进铁律。

随着导流洞顺利贯通,项目部向“9·30”围堰截流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新的战役号角已经吹响,梅山灌区大坝工程,正以导流洞贯通为里程碑,将以更饱满的热情、更严谨的态度投入到大坝截流、基坑开挖、混凝土浇筑等工程建设中,以“马上就办、真抓实干”的工作作风,保证优质履约,全力以赴完成各项节点目标。

溶 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