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尔古吐测量记:与尘共舞,与山竞速

日期:2025-08-05 来源:霍尔古吐项目 作者:路永琪、王淑晶 摄影:路永琪 字号:[ ]

春种夏长,秋收冬藏,时间从来不语,却见证了所有努力,在霍尔古吐项目,有这样一支测量队伍,他们以脚步为尺、以仪器为笔,在施工现场红线放样和原始地形测量工作中,精准丈量八局人迎难而上的闯劲和甘于奉献的干劲,以实际行动为工程建设“打前站”,践行测量人的初心使命。他们,就是霍尔古吐项目测量队成员。这支由5人组成的队伍,用900多个日夜的坚守,在雪山峡谷间描绘出最精准的工程蓝图。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天山,队员们的身影已出现在测量点上;当夜幕笼罩山谷,项目部的灯光依然亮着,那是他们在核对当天的测量数据。从春寒料峭到盛夏酷暑,从秋风萧瑟到寒冬腊月,他们用冻裂的双手调试仪器,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数据,用坚实的脚步丈量每一寸施工红线。

使命召唤

2023年2月,天山山脉的积雪尚未消融,霍尔古吐水电站项目的测量任务如期而至。测量队队长代劲站在项目部前,仔细审阅着任务书中的技术要求,目光不自觉地投向远处连绵的雪山。作为有着二十余年测量经验的老工程人,他清楚地知道,这个位于天山腹地的项目意味着什么:极端的地形、恶劣的气候、紧迫的工期。接到任务后,测量队快速完成集结,越野车沿着积雪的山路缓慢行驶,车厢内除了偶尔传来的仪器碰撞声外,显得格外安静。每个人都明白,接下来的工作将充满挑战,但作为专业测量人员,队员们早已做好准备,将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技术能力,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。

初战告捷

2023年2月15日,霍尔古吐项目施工主体区急需控制资料。霍尔古吐项目6#施工支洞及引水隧洞施工是施工测量的重点与难点,主体施工区域(厂房)已具备加密控制条件。经踏勘、选点、技术设计、控制点埋石并待其稳定后,通过两周的外业及内页检查,顺利完成施工区域外业复测观测。

由于霍尔古吐项目引水隧洞工程处于前期阶段,与控制作业相关的工作均未开始准备。近3公里线路的踏勘、选点、埋石工作,由霍尔古吐测量队一鼓作气完成。在静态观测阶段,即便到了午餐时间,因仪器不能中途停止观测,且人员不能离开仪器,测量人员只能以干面包和矿泉水充饥。测量员小王回忆道:“那时我们就像在打仗,仪器不能停,人也不能离岗。最紧张的时候,连上厕所都是跑着去、跑着回。”凭借如此拼搏,仅用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原本计划十天以上的外业观测工作。工程测量控制网的顺利建立以及加密外业观测的圆满完成,为紧张的工期做好了前期准备。这场“初战”的胜利,不仅为后续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,更让整个团队积累了在极端条件下作业的宝贵经验。正如代劲在总结会上所说:“这只是开始,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。”

终极考验

2025年1月,霍尔古吐项目迎来最关键的技术节点——引水隧洞贯通前的第六次控制网复测。这次复测不仅关系到隧洞能否与C2标段精准对接,更是对整个工程测量体系的最终检验。面对这项艰巨任务,测量队面临着双重挑战:既不能影响施工进度,还要在关键时间内将控制网进行复测。隧洞内的作业环境极其恶劣。爆破后的粉尘浓度长期维持在200mg/m³以上,能见度不足3米;施工机械的震动导致地面持续颤动;潮湿的水汽在洞壁凝结成水珠,不断滴落在精密仪器上。更棘手的是,测量工作只能在施工间隙进行,每个作业窗口期往往不超过2小时。测量队创新采用了“动态间隙测量法”,将队员分成两个班组,实行全天候轮值,在连续7天的奋战中,队员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:在40分贝的机械噪音中保持专注,在能见度极低的条件下完成仪器架设,在零下15度的深夜坚持户外作业。最终,测量队不仅提前完成全部复测任务,为项目顺利竣工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这次复测积累的“动态间隙测量法”也为后续类似公司在隧道施工方面积累宝贵经验。

尘雾鏖战

霍尔古吐测量队的引水隧洞测量任务堪称一场与灰尘的鏖战。洞内爆破残留的粉尘如肆虐的黄沙暴,呛得人喉咙生疼,口罩外层很快凝结成灰白的“尘壳”,队员间只能靠简短喊话和手势艰难沟通。精密仪器在尘雾中沦为“瞎子”,激光测距仪的光束被颗粒吞噬,全站仪屏幕被灰幕遮蔽,读数频繁闪烁失效。照明灯光在粉尘中晕开模糊光晕,洞壁轮廓若隐若现,稍有不慎便会踏空湿滑的积尘。

队长代劲当机立断调派洒水车,每隔两小时沿洞壁喷洒水雾,湿润的岩面与车轮碾出的泥浆构成“双重屏障”,迫使扬尘乖乖“沉降”。车辆限速至5公里爬行,车灯在尘流中划出颤抖的光带。队员们弓腰猫步,用浸湿的棉布反复擦拭仪器镜头,技术骨干跪在泥浆中记录设备参数,年轻测绘员举着棱镜在粉尘间隙“捕捉”数据。每晚加班至洞外星光熹微,他们的工作服能抖出一地灰白“尘雪”。这场“尘战”仅持续7天,2000米隧洞的测绘数据便精准出炉,为引水工程的两洞完美对接奠定关键基石。

天地为炉

如果说引水隧洞内的测量是与灰尘和黑暗的较量,那么外业作业便是与天公和地形的生死竞速。这里没有洞内相对稳定的施工环境,外业测绘的“战场”完全暴露在新疆诡谲多变的天气之下——昨日还烈日灼烤得地表冒烟,转眼狂风裹挟砂砾呼啸而至,棱镜在五六级的狂风里东摇西摆,观测被迫中断。暴雨突袭时,雨水在山地冲刷出无数沟壑,队员们只能冒雨用防水布裹紧设备,装箱撤退。地形之险更是寸步难行。没有隧洞内平坦的运输通道,副队长吴文艳每天带着我们背负着30斤重的测量仪器,在30度以上的陡坡攀爬。碎石坡面如刀刃般硌着登山靴,没过一段时间就要休息一会。测绘员们额头紧贴目镜校准角度,在山脊线上进行导线测量时,狂风甚至能将瘦小的队员吹得后退半步,他们不仅要稳住身形还要保证棱镜的水平。

天山脚下霍尔古吐沟的天气如同善变的“考官”。清晨微风拂面,正是导线复测的好天气。霍尔古吐测量抓紧徒步1小时才能抵达预定观测点,却因大风延迟作业;午后云开雾散,烈日又将地表温度推至40度,全站仪“开始罢工”。但霍尔古吐测量队早已淬炼出“极限作战法则”。队员们用血肉之躯与山河对话,在天地之间织就精准的数据之网,保证每一个点位都在精准之上。

精度永恒

霍尔古吐项目的测量工作,面临工期短、任务重,地势险峻,天气多变的重重困难,测量工作作为工程开工的第一任务,场地资料搜集、进场人员、仪器设备、后勤保障、实施方案等事项全部都要在最短时间内统筹安排妥当。测量队全员在900多个日夜里,用脚步丈量出的险峻地形,用数据勾勒出286个精准控制点。面对项目特有的挑战,测量队展现出工程人特有的务实作风。在霍尔古吐项目,测量队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,这些来自一线的技术结晶,不仅保证了本项目顺利推进,更充实了项目的技术储备。测量工作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,但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数据采集与校验,确保了工程每个环节的精准衔接。霍尔古吐测量队员们用专业诠释了“工匠精神”的真谛,用坚守证明了平凡岗位的不凡价值。当清晨的阳光再次照进山谷,这些平凡的身影又背起仪器,走向新的测量点,继续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。

 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