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带一路故事】荒漠中绽放的希望之花 | |||||
| |||||
莱索托的山岗总是光秃秃的,狂风掠过的时候,黄沙裹着土腥味扑面而来,呛得人直缩脖子。在这片连地图都难寻标记的土地上,21岁的Moshoeshoe Ramochela有个更被人熟知的名字—— 沙漠。他的故事,就像山岗上突然冒出的一汪清泉,带着韧劲,慢慢润出了一片希望。 缺水的童年,刻进名字里的艰难 沙漠的家在一个贫困的小村庄,全村和隔壁村共用一口井。每天,水井只肯 “醒” 三个小时,木桶碰撞的叮当声里,总夹杂着因抢水而起的争执。大人们常说,这地方连草都长不旺,更别说人了。年幼时,沙漠的父母靠种玉米和蔬菜维持生计。然而,由于缺少基本的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,地里那微薄的产出根本难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。 沙漠三岁那年,父母在接连的旱灾里走了,只留下他和弟弟天煜。爷爷奶奶牵着两个孩子的手,在玉米地里刨着干瘪的收成,日子过得像块被晒硬的土坷垃。“给娃取名‘沙漠’,是想让他记住,咱这地方苦,但人得像沙棘一样,扎在地里就能活。” 奶奶后来总摸着沙漠的头说。 14 岁那年,爷爷攥着皱巴巴的纸币,在学校门口站了半晌,最终还是拉着沙漠回了家 —— 学费凑不齐了。“去城里找口饭吃吧。” 爷爷的声音涩得像没水的河床。 他四处奔波,足迹遍布多个中国商业市场寻找机会,却惊讶地发现,这里的人们只说中文。这以发现让沙漠敏锐地意识到,掌握中文,或许就是他改变命运的关键钥匙。 中文课本里的光 城里的中国市场热闹得很,可沙漠竖着耳朵听了几天,一句也听不懂。“他们说的中文,好像能打开一扇门。” 他蹲在市场角落,看着中国人用这种陌生的语言谈生意、开货车,心里突然亮了一下。 回家跟奶奶说想学中文,老人叹了口气,摸了摸他的头。沙漠没再提,默默收拾了几件旧衣服,揣着爷爷给的几个硬币,又回了城。他在工地扛过水泥,在餐馆洗过盘子,换来的钱除了寄给家里,全换成了旧课本和收音机。 别人在街头喝酒打闹时,沙漠正躲在出租屋的角落里,对着课本上歪歪扭扭的汉字发呆。“你好”“谢谢”“混凝土”,他一遍遍跟着收音机里的发音念,舌头像打了结,念错了就自己打一下嘴巴。邻居说这孩子 “怪”,整天对着空气说胡话,可沙漠知道,那些拗口的音节里,藏着他和家人的未来。 一通电话,撞开命运的门 那天,沙漠刚从工地卸完货,手机突然响了。是中国水电八局莱索托波利哈利大坝联营体项目的 HR:“听说你会中文?我们缺个翻译。” 挂了电话,沙漠在原地跳了三跳,沙子从裤脚里簌簌往下掉。他跑回出租屋,把那件洗得发白的衬衫熨了又熨,对着镜子练了好几遍 “你好,我是沙漠”。 工地上的日子比想象中忙。他不仅要在中国人和当地人之间传话,还要记那些绕口的专业词:“导流洞”“碾压混凝土”“预埋件”。每天天不亮,他就揣着笔记本去工地,把前一天记下的疑问挨个找工程师问;晚上别人休息了,他还在灯下整理资料,铅笔头削了又削,纸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批注。 “这孩子眼里有光。” 项目上的老工程师总说。有次浇筑混凝土到凌晨,沙漠跟着跑前跑后,嗓子哑得说不出话,还硬撑着用手势比划,生怕耽误了进度。 看着荒漠长出绿洲 也正是在莱索托波利哈利大坝联营体项目工作的日子里,沙漠亲眼见证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。大坝的建设让原本缺水的地区逐渐有了稳定的水源,土地变得肥沃,植被也开始生长。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,也为沙漠的家乡带来了新的希望。 “原来水真的能改变一切。” 沙漠站在大坝上,看着水流顺着渠道往远处去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。他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和学习活动,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。同时,他还主动帮助新入职的当地同事,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分享给他们,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。 弟弟天煜也被他 “带偏” 了。放学就抱着哥哥给的中文书啃,后来竟能流畅地读中文网络小说。去年,天煜也加入了莱索托波利哈利项目,成了一名资料管理员。兄弟俩并肩作战,共同助力家乡的建设和发展,延续着这份奋斗与希望的传承。 从“沙漠”里长出的希望 沙漠的故事在莱索托当地传为佳话,成为了许多年轻人学习的榜样。他常跟新来的当地年轻人说:“我曾经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,是水电八局给了我新的希望和机会。在这里,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,还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。我会珍惜这份工作,努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 如今,沙漠依然在莱索托波利哈利大坝联营体项目辛勤工作着。看着大坝一天天建成,沙漠望着远处渐渐变绿的山岗。风还是那阵风,只是不再裹着沙,反倒带着点水汽的湿润。他知道,自己名字里的 “沙漠”,正在被一点点改写。而这片土地上,还有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,正跟着水流的方向,一步步走向有光的地方。 就像奶奶说的,沙棘能在沙漠里扎根,人也能在苦地里,种出自己的春天。 | ||||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