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带一路故事】大漠里的灶火 | |||||
| |||||
茫茫大漠,黄沙漫天,贾富拉营地上热气蒸腾。在简陋的厨房灶台边,魏大厨的身影总是那么专注。他身上的旧厨师服洗得泛白,油渍盐花一层叠一层,像穿久了的盔甲,透着一股子韧劲儿。特别是头上那顶厨师帽,虽然被压得有点歪了、旧了,帽檐却依然倔强地挺着。 有小伙子递过风扇:“魏师傅,戴这帽子多热啊,摘了凉快凉快?”魏大厨手里的刀没停,抬头笑了笑,帽檐的阴影遮住了眉头:“穿戴上这身行头,心里才踏实,手里那盘菜才端得稳。” 魏大厨的手艺,不是什么花架子,是真能“变废为宝”的本事。别人眼里的“垃圾”,到了他手上,就能变成让人惊喜的美味。 那被削下来的茄子皮,通常就是扔掉的份儿。魏大厨却一片片仔细捞起来,洗得干干净净,沥干水。他调上一碗薄薄的面糊(面粉加蛋清、盐和水),让紫亮的茄皮片裹上一层,然后下到滚烫的油锅里。“滋啦”一声,油花翻滚,转眼间,那蔫软的茄皮就神奇地舒展开,变得金黄酥脆。出锅撒点椒盐,成了营地里有名的“香酥茄皮”,大家吃得赞不绝口。 还有那些被长途运输折腾蔫了的苹果,皮都皱巴巴发黄了。魏大厨默默地把它们收好,去皮、切块。锅里的糖熬成金黄色的糖浆,苹果块下去打个滚,糖丝拉得老长。最后往冷水里一浸,“咔嚓”一声,糖壳瞬间凝结变脆。一盘金灿灿、亮晶晶的拔丝苹果就做好了。咬一口,外面是甜脆的糖壳,里面温热的苹果汁水立刻涌出来,谁能想到这曾经是快要扔掉的蔫苹果呢? 每当大家围着他的新菜啧啧称赞时,魏大厨总是习惯性地走到灶台后面,安静地收拾着锅碗瓢盆。这时候,他常会轻轻地说:“就是平时琢磨着,把普通饭菜弄点新花样。大家吃得开心才会更有斗志,吃得自在才不会想家。”这简单的话语,在风沙弥漫的贾富拉营地里,分量格外重。 营地里人们的心思,魏大厨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只是不爱说出来。中午吃饭时,要是谁随口念叨一句“哎,有点想吃麻婆豆腐了”,魏大厨听见了,可能只是眼神动了一下,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。说的人自己也许都没在意。可到了晚饭时间,食堂的菜架上准会稳稳地放着一大盘红油油、香喷喷的麻婆豆腐!嫩白的豆腐块泡在滚烫的酱汁里,裹着喷香的肉末和红亮的辣油,那热辣鲜香的味儿直往鼻子里钻——不用谁特意要求,魏大厨心里有本账:大家的喜好,他都默默记着呢。这无声的行动,就是他最实在的回答。 夜晚,风沙拍打着铁皮房。灶台边,炉火在魏大厨手下依然烧得稳稳当当。他弯着腰,用力擦洗着最后一口大铁锅,沾满油污的袖管在灯光下微微发亮。那顶旧厨师帽被灶火烤得更显破旧,歪戴在头上。帽檐下的脸庞,刻着深深的皱纹,那不是岁月的痕迹,是大漠的风沙和灶火的温度,一起为他烙下的、属于劳动者的勋章。 大家都叫他“魏大厨”。这个“大”,说的是他手里没有浪费的东西,总能点石成金;这个“厨”,说的是在这片荒凉的大漠里,他锅碗瓢盆叮当作响的声音,就是最动听、最实在的生活乐章。日子一天天过去,灶火一日日燃烧。锅里翻炒蒸腾的饭菜香,在风沙中飘散,也钻进了一个个远离家乡的人的心里。那熟悉的味道,悄悄抚平了我们的乡愁,填饱了辘辘饥肠。它清清楚楚地告诉每个人:就算这戈壁荒漠寸草不生,只要这口灶火还在烧,只要这双巧手还在忙,就能捂热胸膛,让天南海北的好滋味,真真切切地落到舌尖上,暖到心坎里。 | ||||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